大邱庄镇 - 自然环境
大邱庄镇地势平坦开阔,地面自然坡度很小,地面高程2.9米,地质构造为新华夏系第二陈降带,上为深厚的新生带松散沉积,表层为4-8米,以下为海相地层,表层土壤类型为潮土,即硫酸盐化潮土。
大邱庄镇属于暖温带、半湿润(大陆型)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光照条件充足,春季干旱多风少雨,夏季炎热 雨量集中,秋季昼暖夜凉,温差较大,冬季寒冷干旱少雪。
大邱庄镇 - 发展历程
一、历史上的大邱庄
1、“邱”氏建村
大邱庄建村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。当时,明朝为开发中国北部的闲置土地,颁布了移民法规, 一些移民便来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,搭起了窝棚,开始了近似“刀耕火种”的落后生活,因当时这里移民以“邱”氏居多,便起名邱家庄,后改名大邱庄。
随着人口的繁衍和迁入,到解放前夕全村有200多户,1600多人,主要有张、刘、李、马、禹五大姓。
2、破烂村庄
解放前的大邱庄村破烂、 零散。村庄不大,东一块、西一片,道路坑洼不平,房屋是清一色的土坯房无砖无瓦。村内较富人家有些家具摆设,穷人屋里是清一色的“四清”(即个墙旮旯)和“四土”(即土墙、土地、土坑、土台子)。
3、贫瘠土地
大邱庄一带的耕地是退海之地,滨邻渤海,土地盐碱,地势低洼,几百年来盐碱和沥涝便成了大邱庄人不能逾越的两道障碍,为克服两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,一代又一代的大邱庄人进行了很多尝试,其中效果较明显的应属“台子地”,所谓“台子地”就是在土地上挖沟筑田,田筑高了,沟挖深了,即可防涝又可排碱。但是由于旧社会土地都掌握在私人手里,各自为政,“台子地”建的高低不平,横七、竖八,粮食亩产很低,就是好地块,在好年景亩产也不过150斤,一般年景不过百斤。
4、生活十难
历史上的大邱庄穷人有十难:一是吃粮难,二是吃油难,三是吃水难,四是吃菜难,五是住房难,六是穿衣难,七是上学难,八是治病难,九是照明难。十是说媳妇难。
大邱庄镇 - 社会人文
人口及姓氏分布
大邱庄建于明朝永乐二年(1404年),最早有邱、陆、孔、贾四大姓居民居住,居民以“邱”姓为多,故名邱家庄,后衍化为大邱庄。据1933年(民国二十二年)的《河北周报》记载,大邱庄有219户、1156人,其中男性606人、女性550人。1949年,全村有275户、1650人。1980年,有666户、2845人。1990年7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,有1453户、4228人,其中男性2144人、女性2084人。2000年11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,有2256户、6503人,其中男性3286人,女性3217人。大邱庄现有42个姓氏,以张、刘、李、马、禹5姓人数较多。
风 俗
大邱庄民风淳朴,尚节俭,耐勤劳,民性沉毅亢爽,不轻许诺,重实践躬行,不尚空事宣扬,寓文秀于质朴,寄希望于苦干,而受封建制度禁锢既久,亦有闭塞愚昧积弊。新中国建立以来,民风大变,少数习俗沿留下来。